当前位置: 首页>>专题栏>>其他>>正文
其他

透视2006年纠风工作

2006年04月26日 00:00  点击:[]

        纠风,祛除歪风。  
        纠风,劲吹正风。  
        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,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顺利实施“十一五”规划提供坚强保证———担负着现实与历史的责任和使命,2006年纠风工作坚定地扬帆起航!  

        纠风,力促和谐  

        这里有一组数字:  
        群众对公路“乱设卡、乱收费、乱罚款”反映强烈,通过纠风工作,1995年以来全国共撤销1.5万多个站卡,累计处分近2万人。时至今日,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已基本实现了公路无“三乱”;  
        不合理收费让企业负重而难以前行,通过纠风工作,累计取消涉及企业的不合理收费6.4万多项,涉及金额2000多亿元,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,不少企业因此转亏为盈;  
        过重的负担阻碍着农民增收奔小康的脚步,通过纠风工作,据统计,每年减轻的农民负担达上百亿元;  
        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影响着社会的和谐,通过纠风工作,全国取缔和关闭非法药品集贸市场116个;在政府的调控下,累计降低药品虚高价格达340亿元……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些数字远非纠风工作所涉及的全部。透过这些数字,我们不难看出,纠风工作在努力消除着社会的不和谐因素,努力构筑着社会的和谐。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民主法治、公平正义、诚信友爱、充满活力、安定有序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”。可以说,和谐社会的每一个要素,在纠风工作中都有所体现。其中,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,让人民群众从自身权益得到维护中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和谐,更是纠风工作的题中要义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,正是贯穿2006年纠风工作的一条主线。  
        “三项重点”须着力推进———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,认真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,认真解决企业违法排污等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问题;“四个坚决纠正”的成果须巩固和扩大———纠正征收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问题、纠正城镇房屋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问题、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问题、纠正拖欠建设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;以及继续深化“三项治理”、抓好两项新的“专项整治”等。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些部署,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关。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对不正之风案件,要依据有关规定,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;凡不正之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,要对所在地区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从严处理,对造成恶劣影响的不正之风案件,要公开曝光。”  
        “要对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‘三限’政策进行调查研究,将招收择校生纳入当地统一招生计划,择校分数要公开透明,择校人数一律不准超过招生总数的30%,超过规定比例的一律要降下来……”  
        正是在“群众利益至上”的鲜明主题下,2006年的纠风工作针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,相关举措更为严厉、更为具体,更具可操作性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农民顺利地拿到了征地补偿费、农民工领取工资有了更多的保障;高校招生更加公开、公正、公平;药价在降……纠风工作与人民群众贴得如此之近,纠风工作的成果,人民群众能直接感受到。随着纠风工作的深入开展,人民群众将享受到更多的实惠。通过纠风,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识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和谐,激发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,使人民群众心平气顺地生产生活、满怀信心地投入现代化建设,更让我们这个社会充满希望。  

        纠风,力促“科学发展”  

        “宁可少盖几座大楼,少建几个广场,也不让群众对征地有意见,更不能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……”不止一位地方政府官员有过这样的表述。  
        绝不能以污染求发展!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思路明确。据统计,在连续3年的环保专项行动中,该省共出动现场执法人员62293人次,检查企业29127家次,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803件,行政处罚700多万元,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。  
        既要为城市“形象”锦上添花,更要为街巷“民生”雪中送炭———从2003年开始,江苏省扬州市投入1700多万元,修复或翻建背街小巷近200条,安装并增设路灯1000多盏,新建或改造旱厕20多处……  
        类似的言行、事例绝非以上几个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,各级党委、政府越来越重视维护好、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,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协调发展。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些变化和纠风工作不无关系,有的甚至是直接来源于纠风———纠风工作带来的不仅是面上的明显变化,其对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同样有着深深的触动;纠风工作本身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,而它的广泛深入开展,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观的树立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力促“科学发展”。这就是为什么将“认真解决企业违法排污等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问题”列为今年纠风工作的“三项重点”之一:通过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,通过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严厉打击,通过对各种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严肃查处,时刻提醒各级党委政府、各级领导干部,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、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强化“以人为本”。虽然经过集中治理,已基本实现预期目标,但土地征收征用、城镇房屋拆迁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,在今年的纠风工作中仍被重视。在这些问题上,通过纠建并举,通过法规、制度、机制的建设,加大抓源头治理的力度,一方面继续巩固纠正不正之风的成果,一方面深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理念:不能只重视城市建设的外在形象,更要重视人民群众内在的生活质量;不能只重视增加GDP,还要重视社会成本的付出,重视人的全面发展;不能片面追求所谓政绩,而要作出“造福一方百姓”的实绩,作出经得起群众、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。  

        纠风,服务好大局  

        纠风工作,事关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实践证明,纠风工作要想取得实效,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。与此同时,在保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全面贯彻落实方面,纠风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因此,2006年的纠风工作,将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,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而着重提出: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,加大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力度,加强对转移支付、资金投入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,确保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。  
因此,2006年的纠风工作,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,作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作了重点部署:要着力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教材销售回扣、药品开单提成和回扣等商业贿赂问题,重点查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索贿受贿行为。对相关案件,要坚决查办、严肃惩处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多年的纠风实践表明,纠风工作,必须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来谋划和部署,要不断深化改革、加快创新步伐,建立起管用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,逐步铲除产生不正之风的土壤,从而为国家改革发展大业提供更为有力的保证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如此,便不难理解2006年纠风工作中关于改革创新的阐述和要求:要创新体制机制制度。在教育方面,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,抓紧抓好教育均衡化发展,逐步缩小区域内办学差距……在医药卫生方面,要加快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,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,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,加快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……其他纠风专项治理工作,也要通过深化改革破解治理难题,推进源头治理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当前,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,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,但就其本质而言,都是不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的结果。做好纠风工作,是推进依法行政、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举措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因此,2006年的纠风工作明确要求:要大力加强政风行风建设,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,规范行政执法行为,在公务员队伍中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、职业道德教育,使公务员带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,确保公务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,履行职责。  
        重任在肩。纠风工作处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、构建和谐社会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、促进依法行政、新农村建设的交汇点上,党和国家、人民群众对纠风工作寄予着厚望。有理由相信,随着纠风工作的深入开展,人民群众的利益将得到更好的维护和发展,我们的党风政风、社会风气将越来越好。(师长青)  
        (中国廉政网)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关闭